融媒體場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的運行策略研究

作者:   編輯:   審核:   發布時間:2024-11-24   查看次數:510

高娟于《伟德首页官网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發表《融媒體場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的運行策略研究

融媒體場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的運行策略研究

高娟

南京大學哲學系,伟德首页官网伟德首页官网

摘要:融媒體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環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突顯了這一模式在教育者隊伍素質、教育資源、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遇到的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良性運行要從三個方面加以優化:隊伍要“強”,注重量的積累與質的轉變;内容要“優”,注重價值引導與主體建構的結合;方式要“新”,注重平等對話與說理傳情的結合。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輔導員研究)“融媒體場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優化研究”(20JDSZ3179)

關鍵詞:融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

作者簡介:高娟(1978—),女,江蘇沭陽人,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伟德首页官网伟德首页官网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理論研究。

收稿日期:2023-12-05

Practical Path of Interactive Mod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Field of Media Convergence

GAO Ju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Abstract:The media convergence has transforme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hich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active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deficiency of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s,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 methods has also been revealed. Therefore, we should optimize the interactive education mode from three aspects: to strengthen the team construction, balancing the increase of quantity and the upgrading of quality of team member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ensuring the combination of value guidance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forms, focusing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reasoning and affective education through equal dialogue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Key words:media convergence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interactive mode

Received:2023-12-05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随着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疊代,以廣播、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與以數字雜志、數字電視為代表的新媒體的交融日趨成熟,形成了融媒體場域。融媒體場域的交互性特征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環境,也帶來了挑戰。研究如何抓住融媒體帶來的機遇,如何應對理論與實踐亟須協調融合的挑戰,使互聯網發展的“變量”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增量”,在當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融媒體場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優化的可能性

融媒體是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通過互聯網這一載體全面整合,實現“媒介門類融會貫通”。融媒體場域下,人既是傳播主體又是傳播對象,這使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或引導模式難以适應,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優化的可能性。

(一)融媒體激發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在交互需求

“交互”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語境中可以理解為“交流互動”。馬克思交往理論認為,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質的體現,人是在交往中獲得全面發展的。可見,個人發展的程度與“人與人的交往”息息相關。個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實現物質交流和精神交流,尤其是思想、觀念和意識的交流,不斷豐富個人的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從而使人得到不斷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将心比心、以心換心的工作,所以更需要重視人的交往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指的是在網絡交互平台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平等主體圍繞一定的主題,持續互動交流的模式。融媒體場域下,信息傳播形式的多樣性、傳播内容的互動性、傳播方式的個性化、傳播渠道的全域性等特點,使得社會交往的平等性、便捷性、互動性大大增加,完美地貼合了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的需要。融媒體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能動性,讓教育主體的交往實踐更加充分,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能夠更多地從内部獲得發展動力。

(二)融媒體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外在交互場域

融媒體場域下,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優勢互補,海量信息突破地域限制及時傳播,形成了以往任何時代都不可比拟的信息傳播态勢。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以“一對多”“中心化”的形式向人們傳遞,大多數情況下是人主動尋找信息。在融媒體時代,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的成熟使得信息能夠迅速便捷地匹配到個人,即信息找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248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青年是網上最活躍的人群,青年在哪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在哪裡。融媒體帶來的技術升級,給網民們搭建了平等獲取信息、平等交流的平台。而其互動性、匿名性、即時性、多樣性滿足了青年大學生強烈的社會交往欲望,契合了他們追求個性與平等的心理需求,成為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線上良莠不齊、價值多元的信息,都直接與青年學生“相遇”,極其考驗其理解力、判斷力等綜合素質。大數據、雲計算帶來的信息推送,也極易形成“信息繭房”和“投喂”依賴,造成青年學生“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認識偏差。這些構成了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交互的問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必須面對的新局面。

二、融媒體場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運行的新要求

融媒體深刻影響着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和互動關系,影響着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雙方的信息交互、資源交換,以及教育載體起作用的方式,對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運行提出新要求。

(一)融媒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提高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融媒體場域下,以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為特征的技術革命發展了基于平等交往的教育關系。融媒體構建的多維教育時空條件、包容的多元文化思潮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與能力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隻有積極順應技術革新,才能有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主導性作用與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

1. 教育者的媒介素養亟待提高

融媒體加劇了網絡信息的多元化,突顯了網絡信息的盲目性、無序性,主流思想觀念與非主流價值意識混雜,加上網絡平台“把關人”缺失,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提出了更高的媒介素養要求。青年學生具有較強的理想主義傾向,也有較強的表達欲,但由于缺乏社會閱曆,處于社會化未完成的狀态,他們往往會根據個人喜好在網絡媒體上對社會突發事件發表感性的、片面的,甚至不當的言論以滿足自身的社會參與感。于是,一方面,網絡表達的匿名性帶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複雜性上升,使得教育者的回應缺乏針對性,進而導緻思想政治教育者難以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不能實現良性交互。另一方面,網絡信息的複雜多元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甄别力和輿論引導力也提出挑戰。所以,在融媒體場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導作用的發揮,要建立在對青年學生認知規律和行為特點的深刻把握上。這就要求教育者不斷提升媒介素養,提升理論水平與業務能力,在與受教育者建立良性互動關系的基礎上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教育者的政治引導能力有待提升

馬克思交往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一切人的發展。”由此可見,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幫助人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從教育内容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态導向功能,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具有較深厚的理論素養。面對複雜多元的文化環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理性和價值性進行理論傳播、時事熱點剖析,實現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由此樹立起可信、可親、可敬的形象。這是良好教育關系構建的前提和基礎。從教育形式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要建立在師生平等交流的基礎上才會有更好的效果。融媒體場域極大地拓展了交互的時空條件,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幾乎都是網絡原住民,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交互提供了便利的客觀條件。現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因為年齡、媒介使用習慣等原因造成信息獲取相對滞後。不平等、不充分的互動,會極大地影響受教育者對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弱化引導作用,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在融媒體場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迎接融媒體時代的新挑戰,積極把握思政教育交互模式的運行規律,形成良性互動格局,從而實現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作用的有效發揮。

(二)融媒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一步整合

在融媒體場域下,海量信息與各類思潮撲面而來,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網上多元信息的影響,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動擁抱線上線下資源,不斷更新教育内容,融合多維空間的教育環境,更大限度發揮有益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進一步更新

傳統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極強的權威性和意識形态指導性。但是,“随着我國日益擴大開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國同世界的聯系更趨緊密、相互影響更趨深刻,意識形态領域面臨的形勢和鬥争也更加複雜。學校是意識形态工作的前沿陣地,可不是一個象牙之塔,也不是一個桃花源。”融媒體提供了一個信息傳播範圍更廣、數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平台,“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緻價值多元、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在青年學生面前大量湧現。為了更好地實現價值引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須實時更新,緊密貼合時代要求和青年思想實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

2.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需要進一步融合

從教育環境來看,媒體融合勢必帶來多元話語主體、海量話語内容、多元文化思潮之間的碰撞。其中,自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也通過各種形式呈現在融媒體場域中。要着力将課内課外、校内校外、線上線下的教育資源有機融合,形成教育合力,以達到“浸潤”的效果,對抗不良風氣的影響。由此,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效結合,讓學生在更豐富的教育資源中提升理性判斷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融媒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更加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起到承載并傳遞教育内容或者信息的作用,是聯系教育主客體的媒介。融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樣的載體,其平等性、開放性特點使得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難以充分适應青年需求。

1. 融媒體的多樣性呼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系統性

融媒體場域下,多種網絡技術的參與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了系統運用的可能。多樣化的新型教育載體,如在線課堂讨論、網絡直播與彈幕交流等,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更具靈活性、互動性的教育手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形成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融媒體平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徑、方法,使得全黨全社會共同辦好思政課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有效助推家校社發揮育人合力。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中如何規範各類新型教育載體,形成規範、有序的新方法系統,是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問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各類方法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統領下形成系統,才能發揮疊加效應。

2. 融媒體的開放性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針對性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引導模式很難适應融媒體場域下教育主體平等交流的需要,比如校園文化建設中使用微信公衆号單向推送思政教育内容,缺少教育主體間互動,容易産生師生對校園思政文化建設更加漠不關心的輿論孤島現象。融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開放性符合青年學生個性彰顯的行為特點和平等交往的心理期待,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須用切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方式呈現才能引發其關注和共鳴。比如,各類融媒體平台不斷推動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網上雲課堂的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還要契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貼合學生的思想行為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親和力,更有針對性。

三、融媒體場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的優化路徑

融媒體打破了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時空界限,給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帶來了優化升級的交互環境和交互技術。我們要積極運用融媒體的“交互”特點,從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内容、方法三個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的運行質效。

(一)隊伍要“強”:量的積累與質的轉變相結合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着主導作用,是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最重要的“把關者”和“發言者”。融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開放、平等的平台,網絡平台上人人都可以借助移動智能終端進行信息傳播,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全員育人”提供了極好的外部條件。建設多元協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隊伍,一靠量的積累,二靠質的轉變。

1. 量的積累:壯大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立足融媒體時代的特殊傳播形勢,我們要推動全員育人,壯大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首先,融媒體條件下,每個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人人都可以通過編寫、點贊、轉發、評論等方式進行信息生産與傳播,特别是随着微博、抖音、快手、b站、小紅書等網絡社交平台的迅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頻率增加,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影響面更廣。因此,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工作者。其次,移動互聯網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而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必須順勢而為,培養一支多元協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如前所述,我國網民規模逐年增加,互聯網普及率日益提高,給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體社會成員都可以傳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内容,發揮教育者的作用:一是校内思想政治工作者隊伍、行政管理隊伍、各學科專家學者都可以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主力軍;二是校外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各行業精英、道德模範等都可以參與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成為生力軍;三是各類媒介的負責人、技術骨幹應該成為媒介信息的“把關人”,清朗網絡空間。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思政課課堂教學的空間局限,從課堂向課外延伸,從校内向校外延伸,從線下向線上延伸,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來,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将日趨發展壯大。

2. 質的轉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素質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隻有“量”還不夠,更要有“質”的轉變,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素質。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并要求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6]。融媒體場域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的建設迫在眉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提升綜合素質,尤其要在政治素養和媒介素養上下功夫。

一方面,融媒體場域下交互的信息環境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養。一是要堅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教育是一項言傳身教的實踐活動,隻有教育者自己對教育内容堅信不疑,才有可能讓教育對象産生信仰。融媒體時代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價值觀多元互競,更需要思政工作者具有理性判斷力。這就需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黨心軍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奮。”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給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确證。同時也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政治信仰的形成。二是要樹立系統思維和辯證思維。辯證思維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辯證、全面、客觀地看待網絡信息、表達觀點。比如:在回答如何看待中國發展這個問題時,既要看到成就,以增強自信,也要看到問題,以保持清醒。系統思維是指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視話語表達為整體,使話語表達各個環節良性運轉。比如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從傾聽和了解訴求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并在交流過程傳遞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第一,要避免話語表達“失聲”。随着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斷與互聯網接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話語表達方式和内容就顯得尤為重要。融媒體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知識的優先占有權和對輿論信息的控制主導權,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運用學生喜愛的網絡話語對他們的所思所想進行理論分析和有效解讀,就會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提高理論素養,以便在曆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比較中分析闡釋問題,還要關注青年學生所思所想,能夠用他們樂于接受的話語方式有效實現價值引領。第二,要避免技術運用“欠能”。融媒體場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開放的環境:一方面海量信息、資源通過各類媒體平台奔湧而來,另一方面各類網絡平台給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狀況的機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提升自身的媒介技術水平和媒介運用能力,暢通與青年學生互動、交流的渠道,要從客觀的角度陳述事實,用理性的表述傳播正确的價值觀,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提升可接受度。由此,建立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二)内容要“優”:價值引領與自我建構相結合

融媒體條件下,網絡信息的交互性更強,形形色色的信息井噴式地呈現在網絡空間裡。在缺少網絡信息把關人的情況下,必須進一步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面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一面關注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标指向,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論性”。

1. 突出價值引領: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關涉“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态色彩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突出價值引領。首先,要把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向關。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青年。引導青年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共産主義的信仰,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信心。其次,要把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學關。我們要将意識形态教育建立在對曆史規律正确認識的基礎上。剖析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五百多年社會主義發展史、一百多年黨史、七十多年新中國史,用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來驗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确性,以正史正人心,堅定青年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後,要把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實踐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根植于人民的生産生活實踐,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引領性和指導性。因此,教育者要緊密結合曆史實踐和人民生活解讀黨的創新理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客觀分析國内外發展現狀,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社會現狀相結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進行講解和傳播。隻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更具真實性和說服力。

2. 關注自我建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工作,最終指向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融媒體條件下,青年學生對科技和信息的接觸更深入,具備更高的批判思維和主體意識。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引導他們實現自我建構,即引導其通過主動思考、獨立判斷,自主形成正确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更要關注青年學生自我建構的實現,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設置上,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自覺将科學的理論與學生的思想、行為實際相結合,用小道理诠釋大道理,将“身邊”與“天邊”結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現方式上,可以借助融媒體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内容,滿足青年的不同需求和興趣。從廣度上看,融媒體場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觸及更廣泛的受衆,這有助于促進青年之間的交流互動,實現朋輩引領。從深度上說,融媒體拉近了教學雙方的距離,教育者可以根據青年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量身定制适合他們的教育内容,幫助其更深入地思考,不斷引導青年學生實現自我建構,從而讓青年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方式要“新”:平等對話與說理傳情相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決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融媒體提供的信息交流平台,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原有的權威性,同時,創造了平等交流對話的可能,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師生間的交流溝通頻率、情感認同程度會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在技術層面上打造對話式、情景式教學平台;在叙事方式上做到宏觀與微觀交替、傳情與說理交融,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1. 注重關系交互:構建平等對話的主體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平等是人在實踐領域對自身的意識,也就是意識到别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别人當作和自己平等的人來對待。”融媒體條件下,人際互動在網絡空間内進行,數字化、符号化、匿名性的特點使得網民之間的互動具有鮮明的平等性、自由性、主體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平等對話的主體關系。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系呈現多維、交互的特征:師生之間、師師之間、生生之間都可以借助網絡實現交流互動。相應地,多維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角色定位也發生了改變。教育者傳播主流價值觀念的方法要從課堂講授、文字對話為主的單一話語表達向多維的話語表達轉變,主動接觸網絡語言,通過藝術加工,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契合其思想表述多樣化、娛樂化、随意化、情緒化等特點。當然,在實踐中,了解青年學生言語背後的動機、情感渴望和實際需求,赢得他們的尊重與信任,更容易與他們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達成共識。尤為重要的是,教育者在平等對話的同時,要善于引導青年學生通過多維主體關系積極進行自我建構,實現自身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2. 關注個體差異:傳情與說理交融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隻有針對青年學生年齡、個性心理、性格特點和思想品德發展水平等個體差異,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方法,才能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當代青年學生都是網絡原住民,他們的思想、行為方式更加獨立、自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隻有關注個體差異,施以更富親和力和人情味的教育,才能産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傳情與說理深度交融。堅持以情感承載理性、以理性主導情感,将“傳情”的感性表達和“說理”的理性表達合理融合。那麼,如何能在“說理”的基礎上達到“傳情”的效果?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理服人,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表達。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傳播與思想說服的行為。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依據,堅定正确的話語立場,設置與國家政策方針、國際形勢、時事熱點等相關的議題,在交流讨論中思辨,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其次,要做到以情動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表達。融媒體提供了互動性極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教育者可以通過網絡平台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向,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釋疑解惑。教育者可以根據網絡平台平等交流的特點,擺脫冰冷的理論說教和單向的知識灌輸,通過智慧的碰撞,引起情感共鳴,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融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模式的良性運行要遵循學科發展規律,關注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不斷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校内外聯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論與實踐互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情理融通,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






Baidu
sogou